每一个买下的会员资格、每一张演唱会门票、每一次文化消费的打卡,都是一次声明:我在靠近那个更好的自己
七八月的文化市场,和入伏的天气一样灼热。演唱会继续扮演着青春与回忆的朝圣现场,让人甘愿千里奔赴;电影院也把空调温度调到更低,只为让观众把情绪交付给银幕上的热烈奔放。
文化,从来都是“饱暖”后的消费大头。这些年,会员订阅、付费内容层出不穷,我们嘴上抱怨“太贵”,手速却一点儿没慢下来。其实,为文化产品买单,不只是为了获取信息或娱乐,更是在为自己——为情绪、认同、共鸣,乃至自我治愈,默默买单。
消费总在午夜时
一个月前的某个午夜,我又花钱买了一个会员资格。
最近着迷于古今中外离奇的悬疑事件,在B站上先搜索了一轮,简单“提示”了一下大数据。随后,便在首页源源不断地收到各种推荐。我也不是盲目消费的,有些一听就是AI配音的,直接pass;有些看似片头酷炫,看着看着,发现内文酷炫程度呈现指数级下降,也pass。
直到刷到了一个非常对胃口、故事讲得出色的节目,果断下单。接近250元一年的费用,感觉美滋滋的,拥有了睡前助眠神器。
节目是好听的,钱花得也不冤枉,但第二天睡醒想想,如果是在白天,我的下单意愿不会这么强烈。
以前的大促都是从零点开始下单的,熬夜抢那几件打折品。为什么消费总在午夜时?心理学认为,人白天靠“理性”在工作、决策、控制冲动,到了晚上,控制理性的意志力下降,情绪就占据了判断的高地,加之在床上刷手机具有“放空”和“逃避日常”的双重功效,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心理防御最弱。很容易就被“喜欢”“奖励自己”这样看起来空洞却会感觉很好的理由打动,一键下单。
手机上买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