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大学时期的龚琦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2024年,他与同学合伙在电商平台开设饰品生意。目前,龚琦所经营店铺在高峰期的日拼单量突破5000单,这距离他创业不过一年半的时间。
时下,高校应届毕业生面临多元的发展选择,在考公务员、读研深造、进入大型企业等常规路径之外,不少人选择了创业。其中,电商创业凭借门槛低、销售速度快、易于上手等特性,成为众多应届毕业生的首选。在拼多多平台上,就活跃着这样一批“大学生创业者”。
踏浪:大学生投身电商创业
当初收到同窗的创业邀请,龚琦有些胆怯,但和同窗四年的交情,让他潜意识里想一起试一试。
2023年,两人背着行李从湖南到广东,在一家公司学了半年电商运营后,就开起了网店。创业初期,龚琦窝在出租屋,一边挖掘新款,一边研究平台,“屏幕都盯穿了,单量还是不见起色。”
一筹莫展时,龚琦调整策略,不再多平台经营,将全部希望押注到了拼多多上,因为“平台保证金低、小二反馈及时,对新手商家更友好”。
几乎在同一时期,河南郑州的大二学生张永背着一个双肩包、揣着2000元现金,坐上了去往浙江义乌的绿皮火车。从大一起,他就尝试帮同学在电商平台卖木雕、陶瓷类艺术品,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萌发了“尽早创业”的想法。
初到这座南方小城,张永就被浓厚的创业氛围吸引,“到处是供货商、贸易商、品牌商,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的都有,大家开口闭口全是商品、订单、赚钱方法。”
在各个商贸城转了几天,张永有了自己的判断。“在义乌打造爆款,拼多多最合适不过了。”
蒋磊比张永大十岁,大学时期,靠着网销虚拟服务,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毕业后旋即成立公司,继续通过电商销售取暖器、电风扇等两季家电。
“他当时听身边朋友说,在拼多多上卖电动车挡风被,一天两万件,单量非常大。”朋友间的一次闲聊,让蒋磊注意到正大力吸引优质商家入驻的拼多多。
注册、审核、上货,开店流程简便、高效。蒋磊认为,拼多多的入驻设计很利好“小白”,但卖得好要有真本事,“产品要兼具差异性和质价比,对商家的供应链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乘势:借力“千亿扶持”壮大事业
全力运营拼多多店铺半个月左右,龚琦的生意峰回路转。去年母亲节前夕,他为自己的饰品店铺报名参加了平台大促。
产品上架后不久,单量比平常涨了3倍多!
这次经历让龚琦发现只要抓住节庆时点,在平台的助力下,饰品类商品很容易起量。但他也强调,要想成功报上活动,“商品质量和店铺评分是首要前提,提报的产品还得有差异性”。
背靠义乌小商品供应链的张永,也很“快”。去年,他自主设计了一款向日葵发卡,不到6小时就将花式、颜色、材质等全部敲定,产品一经上架,第一天销量爬升明显,第四天一小时卖出了100多单。
打过几次“胜仗”后,张永琢磨出了一些门道,“质价比要足够好,要多参与平台活动,供应链要稳定,不明白的时候脸皮要厚,要及时与小二沟通。”
今年4月,拼多多推出“千亿扶持”计划,拟在未来三年投入资金、流量等资源超1000亿元,补贴供给和需求两侧,助力平台商家高质量发展。
作为早期入驻平台的商家,蒋磊从大学生创业者到年销过亿积累了丰富经验,他表示,“产品质价比和领先的供应链能力是我们做大生意的关键,但这么多年销量持续增长并不容易。”
协创:带动产业链协同稳岗拓岗
如今,龚琦有一个“小目标”,“想有一份自己的事业,闯荡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为了保障产品供应稳定、提供及时的售后服务,他不仅招了助理、客服、打包工人数名,还与3家义乌工厂达成了长期合作,让工厂里的四五十名员工有了稳定、持续的收入来源。
张永目前在拼多多开出6个店铺,月均订单超12万单。他在义乌新招了几名员工,还与河南工厂签订了合作。
蒋磊的生意规模更大。目前,其公司已有180余名员工,仅客服岗就50余人,绝大多数是湖南各地市的95后、00后大学生毕业生。他还将供应链辐射到湖南益阳、宁乡等地,与8个乡村工厂建立了合作,“规模大的工厂员工约60人,小工厂也有10多个人,这其中有不少是留守老人。我们的订单让他们有了一份补贴家用的收入。”
没有名校光环,也没有显赫的职场成绩背书,当“应届生”“创业者”这些字眼汇聚到一起,他们的故事同样鲜活而热烈。他们凭着一股闯劲,捡拾被忽略的市场需求,不仅为自己找到了工作,还解决了更多人的就业,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侯晓敏)
手机上买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