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野的“二号人物”,1955年只获得上将军衔,下属却成了大将
在解放战争那会儿,彭德怀大将军虽然挂着解放军副总司令的头衔,但他干的活儿跟总司令朱德可大不一样。彭大将军不用整天窝在总部里出谋划策,战况紧急,他被派到了前线,直接带了一支大军,那就是西北野战军。这么说吧,在解放战争那会儿,彭大将军跟陈毅、刘伯承、聂荣臻、林总他们几个,其实都差不多,都是具体管一块事儿的人。
而且彭德怀是典型的军事政治一把抓,他既是西北野战军(一野)的司令员也是政委。彭老总的地位和能力那是有目共睹,当时在野战军里,他的话就是金口玉言;那么在彭老总之下,一野的“二把手”是谁呢?
要说开国上将里,张宗逊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在第一野战军里,有两个副司令,一个是张宗逊,另一个就是赵寿山。不过啊,张宗逊的地位明显要高一些,他是第一副司令员;赵寿山呢,是第二副司令,原本是国民党军的将领,后来在解放战争期间起义过来的。那时候,咱们西北的部队力量相对薄弱,所以对于赵寿山这种识大体、顾大局的将军,自然是热烈欢迎。他投靠过来后,地位和待遇都很高,直接就当上了西北野战军的副司令。
但要是把赵寿山和张宗逊放在一起比较,那还是有挺大区别的,明白人自然明白:赵寿山在统一战线上的重要性超过了他实际的军事贡献。而且,新中国成立后,赵寿山并没有参与1955年的全军授衔仪式,他转身投入到地方政务中,基本上就不再插手军队的事情了。
说起来也怪,大授衔那会儿,一野里头居然还有个开国大将,就是许光达。许光达啊,他原是张宗逊的手下,还做过一野第2兵团的司令员呢。不光是解放战争那会儿,翻遍整个战争史,他的资历、职位都没张宗逊高。可为啥他成了大将,而野战军里的“二把手”张宗逊却不是呢?
这事儿听起来挺让人琢磨不透,但仔细琢磨琢磨,其实也能讲明白。
1955年年初,就在授军衔的好几个月前,张宗逊的大名还出现在准备授予大将军衔的人员清单里头。你看下面这张文件照片,写得明明白白:名单上的字是彭德怀元帅亲手写的,那时候他正做着国防部长呢。彭总和总干部管理部的部长罗荣桓,俩人一块儿把这份名单递给了中央,张宗逊就在这个大将候选人的名单上。
但在决定授衔名单的中央讨论会上,大家意见不合,最后张宗逊没被选上大将。结果大家都知道,许光达成了大将,而张宗逊只拿了上将军衔。这事儿吧,可能主要是这三个原因闹的。
第一个原因是,第一野战军人数太少,评太多高级军衔不太合适。说实话,在解放战争中,一野的贡献确实比不上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这样的“大块头”。虽说各野战军级别都一样,但评军衔这事儿得按实际情况来:1949年华北解放以后,中央从聂荣臻那里调了两个兵团去支援西北,有了这股“助力”,一野的部队人数才勉强超过了30万,跟三野、四野比起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人少的话,将领数量自然也会少,这都是成正比的。看一野的实力和他们的贡献,55年评上一个元帅、一个大将,就已经很能代表他们了;要是名额给多了,那其他野战军的将领机会就被挤占了。再加上国防部长彭老总,他原先是一野的统帅,现在管着全军的大事,以他的脾气和工作方法,为了避免让人说闲话,他肯定会很谨慎。所以,原本名单上有张宗逊、王震他们,但到最后,他们也只是被评为了上将。
第二个缘由是,尽管许光达以前的职位没张宗逊高,但他比起张宗逊来,更具代表性。评军衔这事儿,多少带点“派系考量”,得处理妥当才能保证队伍和睦,这是大家心里都明白的事儿。在咱国家成立前,人民军队走了三条重要的路,其中红军那段历史特别关键。我来给你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粟裕大将打仗那是一等一的高手,很多人都说,他的战功足以戴上元帅的桂冠。但奇怪的是,他最终并没被评上元帅,这是咋回事呢?说起来,粟裕在红军时期,职位升得不算快,抗战那会儿也表现平平。一直到解放战争,他的军事才能才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立下赫赫战功。尽管功劳大了去了,可早期的资历短板,特别是红军那时候的,还是拖了他的后腿,没能让他戴上元帅的帽子。
换个角度想想,许光达的长处就在于,他在红军那会儿的经历相当独特,是跟着贺龙将军的。这是啥意思呢?难道就因为跟贺老总走得近,他就比其他将领更牛吗?其实不是这样的。
贺龙是二方面军的领头人,但湘鄂西那块根据地的“肃反”运动闹得太狠,导致好多名将都被冤枉了,能活下来的没几个。这事儿真不能怪贺老总,夏曦的责任大得很,这家伙在建国前就没了。说到红二方面军的主力,那肯定是贺龙最亲近的红二军团。要找个能代表红二方面军和红二军团的大将人选,到了1955年,就只剩许光达一个了。
因此很明显,要是许光达被授予大将军衔,那红二方面军和解放战争时的第一野战军这两个派系就能一并得到安抚,他是最恰当的选择。不过话说回来,许光达的整体经历确实比不上其他九位大将那么辉煌,所以在开国大将的名单上,他也就排在了最后面。
第三个因素,张宗逊本人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虽说他是第一野战军的第一副司令,但在军权方面并不怎么显眼。彭老总无疑是部队里的顶梁柱,无论是战役决策还是调兵遣将,大权几乎都掌握在他一人手里。中央对彭总也是极为信任和支持,因此才让他同时担任野战军司令员和政委两个要职,目的就是为了集中权力,提高办事效率。
这么说吧,有了彭总这样厉害的“大佬”来管军队,那张宗逊这个副手的作用,可能还不如前线那些带兵的小头目,特别是王震和许光达这两位。他们作为兵团司令,带兵打仗、建功立业的机会,都比张宗逊多了去了。其实啊,张宗逊以前也是个雷厉风行、在前线冲锋陷阵的干部。那咱就得聊聊,他咋就被调到西北去当了个二把手呢。
张宗逊是从秋收起义走过来的老将,红军时期他还负责保护毛主席,这分量重得很。毛主席对张宗逊也是打心底里喜欢,特别信任他。要是张宗逊有时候做得不够好,主席批评他时话也挺有意思:张宗逊啊,该硬气的时候咋就不硬气呢!
主席的指责,说的是1946年那会儿,张宗逊打的仗不太如人意。在解放战争刚开始时,张宗逊并没在西北,而是在大同前线当指挥官,管着十多万的大军,那位置可不低。在那之前,他还是八路军358旅的头儿呢。
但后来他亲自指挥的大同战斗,虽然没惨到像“滑铁卢”那样,但确实让我军吃了大亏。这一仗,晋察冀那边连连受挫,根据地也大大缩水。因此,他和聂荣臻都挨了批评。两个人都说是对方的错,弄得关系很僵,部队里的士气也受到了影响。因为将领之间不和,为了大局着想,军委把张宗逊调走了。这样,他后来才去西北那边任职,有了之后的发展。
考虑到上面提到的那些主客观因素,张宗逊虽然在一野里头算是“二把手”,可真要论起实战功劳和以前的经历,跟许光达、王震他们比起来,可能也没那么突出。所以,1955年给他评个上将,算是稍微低了点,但也不是说不过去。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手机上买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