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它们是城市的脉搏,跳动着人来人往的节奏。清晨,我们挤上那方寸车厢,开启一天的奔波;黄昏,伴着车窗外的万家灯火,疲惫地回到熟悉的港湾。公交车,曾是无数人记忆里,城市最寻常也最温暖的底色。
可如今,这跳动的脉搏似乎有些乏力。曾经的“出行巨头”们,正深陷泥潭,全国各地停运潮此起彼伏,连那些财大气粗的一线城市,也悄悄地调整、撤销着部分线路。
客运量从七百多亿的巅峰,直接腰斩;每年运营成本,却轻松突破两千亿大关。你敢信吗?有的公交公司,一年就能亏掉七个亿!不禁让人想问,那个承载着我们日常出行的公交系统,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十字路口的?
人潮散了,钱袋也瘪了
公交的这场危机,简直是场“完美风暴”——两头夹击,让人喘不过气。一边是乘客们头也不回地“用脚投票”,另一边,则是赖以为生的财政支持开始松动,把这个庞大的系统,生生推向了悬崖边上。
回想2014年,全国城市公交客运量高达781.88亿人次,那车厢里挤得满满当当,是时代的印记。可谁能想到,转折来得那么快、那么狠。仅仅几年光景,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就锐减到了353.37亿人次,直接拦腰斩断。从2019年的691.76亿人次跌落,这速度,真是让人咋舌。
乘客们都去哪儿了?答案很简单,替代品太多了,而且无处不在。要跑长途?高铁啊!从2012年的0.9万公里,一路狂飙到2024年的4.8万公里,又快又舒服,直接釜底抽薪,把公路客运的客流大半都带走了。
城市里呢?私家车保有量从2019年的2.07亿辆,猛增到2022年的2.78亿辆。越来越多的人,挥手告别了等车的烦恼,说走就走。
更具颠覆性的,还得数滴滴这些网约车。从2012年冒头开始,它们点对点的便捷模式,对传统公交简直是“降维打击”。再加上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的电动车和共享单车,公交车的吸引力,被一层层地削弱,几乎成了“鸡肋”。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乘客们用脚投票,政策的“钱袋子”也开始收紧了。从2022年12月31日起,新能源公交车,国家层面的购置补贴就没了。更要命的是,2023年开始,运营补贴的责任,直接下沉到了市县级财政。
地方财政本来就紧张,这下好了,更是雪上加霜。就拿陕西渭南蒲城来说,公交补贴预算从2016年的近250万元,骤降到2021年的不到10万元。这种断崖式的缩减,直接把公交系统,逼到了生死边缘。
开一公里,亏一公里
如果说外部冲击,动摇了公交系统的根基,那么它内部早已失衡的财务结构,就像个无底洞,不断吞噬着企业的生命力。这已经不是赚多赚少的问题了,而是彻头彻尾的,一笔每开一公里都在亏钱的买卖。
一组数据,能让你明白这事儿有多严重:现在,公交车每公里的运营成本,高达5.7元,可票款收入呢?只有3.2元。这意味着,方向盘每转一圈,亏损就在蹭蹭地往上涨。
放眼全国,公交系统一年总运营成本,已经超过了2000亿元。即便2023年拿到了1000亿元的财政补贴,也还是填不满这个巨大的窟窿。欠薪、线路停运,这些事件,就成了家常便饭。
天津公交的困境,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2022年,他们净亏损高达7亿元,负债率甚至超过了100%。一度爆发了拖欠工资的危机,最后还是靠财政紧急拨付7亿元,才算解了燃眉之急。
无独有偶,苏州公交集团在2024年,营收才2.28亿元,运营成本却高达28.72亿元。就算有补贴,亏损还是将近五千万元。同年,成都公交集团的净亏损,也达到了1.08亿元。
高昂的成本里,除了燃料和常规维保,电动公交车的电池更换,简直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一套电池组换下来,大概要18万元。对于动辄批量采购的公交企业来说,这可是一笔天文数字。
好多车就是因为没钱换电池,只能被迫提前“退休”,这又进一步加剧了运力的紧张。在这样的财务压力下,公交司机的日子,也变得岌岌可危。
穷则思变,公交也拼了
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公交行业没有坐以待毙。一场深刻的自救与转型,正在全国各地悄然上演。从运营商到制造商,整个产业链都在努力“重新发明轮子”,试图为这古老的公交车,找到新的生存之道。
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涨价。广州公交率先把起步价从1元提到了2元,还取消了乘车折扣。兰州等城市也紧随其后。可这终究是杯水车薪,真正有想象力的探索,在于打破单一载客的模式,把闲置资源盘活。
南京公交就开创了“公交+快递”的新模式。白天拉客,晚上呢,那些闲置的车辆就穿梭于城市之间,运输快递。实现了同城快速送达,让沉睡的资产,真正动了起来。
南昌公交玩起了“定制化”,推出了“婚庆+公交”服务。把公交车装扮成独具一格的婚车,到现在,已经有将近500对新人选择了这种新潮的结婚方式,为城市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郑州公交则与顺丰合作,把闲置的修理车间,改造为快递分拣中心,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增值。
这场变革,同样席卷了上游的制造商。曾被誉为“客车之王”的宇通客车,其归母净利润从2016年的40.44亿元,暴跌至2020年的5.16亿元,跌幅高达87.24%。面对国内市场的萎缩,宇通果断把目光投向了海外。
自2021年触底反弹后,宇通的海外业务一路高歌猛进。到2024年,宇通海外出口量已达1.4万辆,海外营收高达152亿元。更让人惊喜的是,其海外业务的毛利率,几乎是国内业务的两倍。最终,宇通创下了总营收的历史新高,在绝境中找到了新的生路。
结语
公交车会消失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它承载着不可替代的公益属性,保障着部分市民最基本的出行权利。然而,那个我们熟悉的,传统意义上的公交时代,或许真的要渐行渐远了。
眼下的困境,与其说是“陨落”,不如说是一场痛苦的蜕变。真正的挑战,并非这个行业是否会成为历史,而是它如何才能成功转型,去适应一个出行方式更多元、运营逻辑更复杂的全新时代。从单一的运输工具,变成一个灵活的城市服务平台,这条路注定充满荆棘,但也是唯一的生路。
手机上买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